富士康,这条游进中原的“鲶鱼”,正在将河南当地的用工薪酬搅得水涨船高。一份富士康(郑州厂区)的招聘简章显示,“现招聘技工4000人、普工20000人,普工试用期3个月,转正后的综合收入2000元至3600元”。

一个有良性竞争的劳动力市场,应该是充满活力的。最能体现这种活力的,就是企业所提供的能给予劳动者尊严的薪酬。内迁的富士康给内地市场提供了相当多的就 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薪酬,倒逼众多企业高薪留人。由富士康所引发的“加薪潮”和“跳槽潮”,能否衍化为真正的“鲶鱼效应”?
富士康曾经与诸多丑闻相连,现在竟真的从“资本家富士康”向“鲶鱼富士康”转变。虽然已经迁至内地,但富士康仍然开出了堪比深圳特区的“业界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”,还拥有留才奖金﹑配股﹑配房等留才激励计划。
但富士康是资本集团,资本逐利,绝对不会做亏本的买卖,既然开出如是相对高薪,意味着这样的劳动力成本价格具有经济理性这——在其承受的范畴之内。这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折射出,与富士康这条外来的“鲶鱼”相比,很多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水平偏低。而实际上,郑州富士康1350元的底薪,也远远谈不上什么“高薪”。
试想一下,假若劳动真的成了最稀缺的资源,谁又能忍受长期低薪,甚至在不公正的环境中低声下气?这样竞争的结果是,用工环境将会得到越大越大的改善,企业为了留住员工,除了待遇之外,还必须从事业、情感多个方面努力,并最终落实到企业文化和用工环境上来,综合实力越强越占据优势。在这种情况下,那些恶意欠薪者,或者名声恶劣者,可能就真的没有了市场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但如果是一条游进薪酬大池中的鱼,搅得一池静水泛起层层涟漪,甚至大浪的话,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值得肯定,这样的效应也值得期待。
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招商重点,人口和劳务输出大省河南牵手富士康的速度令外界瞩目。
2010年7月,富士康富泰华精密电子有限公司在郑州市出口加工区注册,仅仅1个月就开工生产。
9月8日,富士康富鼎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落户中牟,同样1个月后开工投产。
9月16日,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开工。
10月24日,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。富士康项目成为综合保税区第一家入驻企业。
11月30日,由郑州市和富士康科技集团联办的郑州航空城总体规划举行评审会,总用地为186平方公里,相当于大半个马尔代夫的陆地面积。